幼兒園大揭秘-華德福教學

採訪整理/黃名瑄;諮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魏美惠;台中善美真華德福學校執行長 顏于玲    

反映社會現況的華德福






進入華德福的校園,就感覺進入了一座原始的農園,隨處可見的花圃及自然建築,搭配老師們像是農婦一般溫柔形象、大地色的服裝,會忘記自己正身處台灣中部的 城市當中。究竟這樣看似無法跟上現代科技腳步的教學方式,怎麼能獲得家長們的青睞?認識華德福幼稚園之前,先來了解華德福教育的背景,再與華德福教學現場 作比較,就會發現這樣好似神秘又浪漫的教學方式,與人類的生活其實正息息相關。

身、心、靈的教育

科技進步的現代,我們的生活比起古人便利許多,打開電腦、手指在鍵盤及滑鼠上敲打,便能通往全世界並穿越時空的差異,過於簡易的結果,我們卻可能不小心喪 失了許多生存的本能,心靈有時更會不自覺的空泛…看看現代一回家就與電視、電腦為伍的孩子們,生活只能這樣而已嗎?德國思想家及教育家史代納,認為教育是 解釋一切的源頭,他的教育思想強調身、心、靈,主張「以科學為基礎,來尋找研究心靈的新方法」特別重視人類智慧的提昇及真實自我的追尋。



史代納是一位對廣泛學術領域專精、且對於許多事物都有興趣的跨世紀奇才,也藉由自己從事不同家教工作中累積的許多教學實務經驗,展露出他對教育的熱忱;史 代納曾經擔任一位水腦症兒童的家庭教師,原先醫生已經判定這個小孩無法正常學習,但在史代納的教導下,這位男孩不但兩年後進入到正常學校與其他同齡孩童一 起學習,還成為了一位醫生。史代納相信不論科學再怎麼進步,我們還是不能否定人類特有的心靈體驗,及感覺超世界的存在。他主張我們可用科學的態度及方法來 研究人類精神層面及超感覺世界,也就是所謂的「人類精神科學」。


華德福教育起源

華德福學校設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由於戰敗經濟崩盤,意志消沉且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物質主義彌漫了整個歐洲社會,許多人便質疑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於解決當時的社會困境有所幫助,於是史代納的「人智學」開始受到大家的注意。

史代納試圖從人文精神科學的觀點來談兒童教育,這些主張開始孕育了華德福教育的種籽,他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解決德國所面臨的困境,必須有一套能照顧孩 童身、心、靈整體發展的教育方式,來擴展每個人的內在潛能與生命視野,為更美好的人類未來奠基。史代納主張以「人」為出發點的教育,注重每一個人學習潛能 的充分發展,強調個別心靈的成長;他主張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幫助兒童、青少年。史代納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從發現自我中去提昇自我,進而 去肯定自我。

當時一家菸草工廠「華德福」的經營者非常認同史代納的教育主張,便邀請他為自己的工廠設立一所為員工子弟建立的學校,希望幫助員工後代擺脫其生活,卻又保有他們的真、善、美,史代納提出了條件之後便設立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其教育系統即稱為「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的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其「人智學」的理論,主要是在批判當時社會物化及人性異化的種種現象,史代納主張教育的本質不應只有重視認知層面,人類心靈及 精神上的知識也應受到重視,他主張人的本質是由身體(body)、精神(spririt)和心靈(soul)所結合,因此要重視一個人的意志力 (willing)、情感力(fee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意志力的發展時期在0~7歲,情感力的發展在7~14歲,思考力的發 展在14~21歲,這是生命成長的動力;人經由「身體」來認識他所屬的世界,經由「精神」來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經由「心靈」來達到更完美的世界,因此,史 代納教育的目標就在促進個體的三元素之全面發展。在我們所關心的0到7歲期間,史代納稱為「學齡前階段」,在這個時期主要以肉體發展為主,預備生命並從中 培養意志力。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由之人」──將天賦與能力展現落實於生活當中,為自己負責任並管理好自己、有能力照顧別人也知道別 人要做什麼。



此外華德福教育也反對孩子接觸太多的聲光等等現代科技,認為物化的環境會迷惑孩子良善的心靈,因此他們更重視人格教育,希望能培養出懂得感恩、有責任感、 節儉、勤勞、積極的孩子,尤其特別重視家庭倫理及社會道德。台中善美真華德福學校的執行長顏于玲表示,孩子就像是一雙雙的大眼睛,所有他們所見到所感受到 的人事物,都會完全不修飾的接收,因此過多聲光科技讓感官過度刺激,就像是雙耳戴上擴大聲效的助聽器走入夜市,那種感覺就連大人也會覺得累,因此華德福也 強調所有孩子應接收來自於自然的事物,培養他們有一顆「會感動」的心。

華德福教育重視自然教育,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他們的課程規劃裡也常常會以自然為素材,華德福教育認為孩子是一個充滿想像力與創造思維的個體,主張教育 應給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常常可以看到華德福的老師帶著孩子在田野鄉間樹林草叢裡,尋找創作學習的素材,有人說華德福學校其實就是一幅由「自然」所彩繪的 畫。


不看電視的孩子


由於華德福教育反對孩子接觸太多聲光科技,認為過多的資訊會讓孩子感到壓迫而有躁動的情況,加上幼稚園時期的孩子要滋養意志力,盡量動起四肢工作的理念, 因此家長們幾乎都會配合不看電視,若爸比媽咪們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但又非常在意孩子資訊的吸收,就必須要審慎的考慮及選擇。


獨特的自然環境

如果有機會到華德福的幼稚園參觀,爸比媽咪們不妨多注意一下週圍的環境;以善美真華德福幼稚園為例,幼稚園的前身就是一座小農場,因此本身整體環境就充滿 著自然風貌,由大樹及小小田地環繞,每間教室就是像農舍,與一般的幼稚園環境截然不同。小編採訪時就在其中一間小木屋教室裡,一進去就能聞到木頭的清香, 談話時還伴隨著外頭小鳥熱鬧的吱吱喳喳聲,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正處在台中的市區裡面,剛剛才從大馬路進到幼稚園的門口而已。

教室裡也幾乎由自然原色組合而成,孩子們遊戲中手上拿的、櫃子裡裝的、牆上掛的大都是天然的果實或是毛線及布,執行長顏于玲說,教室裡見到的天然素材包括 樹枝、蚌殼及果實等等幾乎都是孩子在散步時、生活中撿到蒐集起來的東西,將果實用竹簍裝好,洗一洗就能成為孩子的玩具或再次栽種,落實在生活中與生命連結 的教育也是華德福課程的一部分,而這些與觸覺發展有關的環保概念,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落實,自然就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老師身上也看得到自然


所有在善美真華德福幼稚園裡的教師,都穿著柔和顏色的衣服並配上長裙,執行長顏于玲解釋,0~7歲的孩子因為天性接近靈性,所認為的「美」就是教師穿著蓬蓬的且材質柔軟、飄逸的裙子,裙子輕與飄及淺色的特質與剛出生的孩子特質相關,所以他們會特別喜愛。

另一個穿著裙子的原因是,華德福教育不希望孩子在生命體發育未完成前就開始認知,因而不會特別在幼小時就讓孩子意識到老師的物質身體及胖瘦美醜等認知,他 們認為在孩子這個年齡還不需要去分辨美醜,這也是社會所形塑出來的概念,此認知無須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應該了解的是內在與外在的美。




幼兒的工作與遊戲

對華德福課程來說,「工作」及「遊戲」是幼兒每一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每天的工作與遊戲都是重覆而規律的,孩子們可以盡情的運用肢體發展他們的意志力,而 對生命來說是預備21歲要長出來的自我。華德福的課程就像是人的「呼」與「吸」,主要由教師帶領的工作包括說故事、晨頌等等都是幼兒們「吸」的時間,以整 體氛圍全班合一在一起活動;自由遊戲及創作等等就是「呼」的課程,老師不會告訴他們應該要做些什麼(除非是需要關注的情況),孩子也自然會將所模仿到的事 物實行出來。


看見孩子最自然的面貌

進入華德福的教室,正好遇上孩子們的自由遊戲時間,只見教室內所有眼前所見的桌子、椅子、架子、染布、毛線等等都被孩子們拿來作徹底的運用,在小編眼前的 這一組孩子,有的正在桌子上專心的將架子綁上毛線,有的正在桌底下將週圍當作是自己的家,最後大家合力將一塊粉紅色的布披掛在架上,就成為他們的秘密小 屋;遠方一個孩子,正坐在老師以布搭建成的屋頂下面,拿著紙管像是正在吹著喇叭。第一次進入到華德福教室的小編,從沒見過所有的孩子只運用看似簡單的天然 素材,就能專注的玩上好久,而且整個遊戲的時間,幾乎不曾看到孩子玩打打殺殺等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遊戲;有的孩子玩膩了,拿起手邊用毛線吊起的鍋蓋就開始 邊敲邊唱邊遊行:「咚咚強、咚咚強、咚咚強咚強咚強」,簡單的旋律帶起了其他孩子的興趣,突然整間教室有大約一半的孩子也拿起手邊能敲的、能發出聲音的所 有物品便跟了上去,這場由孩子主動發起的小小遊行,仿佛回到了古代某場音樂會,不繁雜卻很生動。

自由遊戲是華德福教室裡最重要的一項課程,若仔細觀察,孩子們對於他們喜歡的事物總可以專注的玩上很久。前面提到,所有的孩子就像是一雙雙的大眼睛,平時 體會的所有經驗孩子會像一個海綿一樣全數接收,並利用意志力將模仿帶入生命;在自由遊戲的時間裡,就是將他們平時所吸進去的事物呼出來的時間(也許帶頭敲 鍋蓋的男孩,剛看了一場精彩的嘉年華會)。執行長顏于玲表示,從早上到學校開始,孩子便開始計畫今天要做什麼事情或是玩什麼遊戲(但是這些計畫都屬於潛意 識的部分),由於每天的生活一致,他們會知道自己今天可以進行自由遊戲,在這個時間他們便會將所經驗到的透過意志力運用四肢(肉體活動)形塑出來。從另一 個角度來看,孩子在那刻歷經了自我完成及自我實現,將慢慢了解到「我是誰」,執行長顏于玲說:「孩子在幼稚園階段意識還在『睡覺』,透過自由遊戲慢慢的醒 過來,他們充滿了活力,並在這7年中提升內在生命的自我意識及身體協調。」


從自由遊戲中發現孩子的天賦

雖然華德福教育沒有特別培養孩子的興趣,但從孩子們平時自由遊戲的過程中就能發現他們的天賦為何;執行長顏于玲說,國外的學者來台灣時就曾與他們分享自己 女兒自由遊戲的經驗:兩個女兒在幼稚園時便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自由遊戲經驗,其中一個女兒從小就喜歡窩在娃娃屋裡一直煮飯一直餵小孩吃ㄋㄟㄋㄟ,而另一個女 兒總是扮演著帶領大家去尋找寶物、打仗的角色,長大以後喜歡娃娃屋的女兒很快的結了婚生了一窩的孩子,另一個女兒則時常在各國飛來飛去。

即使自由遊戲沒有訂出遊戲主題,但卻是孩子最自然的樣貌,老師或是家長必須觀察孩子,也許就能了解到孩子的許多面向,包括天賦及人際互動等等。


教師在教室中的角色

在華德福的教室裡,教師扮演著如同母親般「典範」的溫柔角色,他們每一天都要將心中達到平衡且頭腦非常清楚,是所有孩子的榜樣,因此即使是自由活動時間, 老師們也會坐在教室的一角,或是準備點心,或是打著毛線,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模仿意志力,老師必須不急不徐、有秩序感的工作,不會無所事事;老師們手中的工 作不曾停過,卻也能從他們的銳利的目光中發現他們是每時每刻都在注意觀察著每一個孩子的特質及表現,當發現他們有不適合的行為如大聲說話,就會靠近提醒: 「我們應該要溫柔的說話」。收拾時,老師從不會主動叫大家一起開始收拾,而是邊唱起歌邊撿起到處散落的東西,孩子們見到老師的動作,也會自動開始收拾。


散步中發展對自然的尊敬

「散步」在華德福課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正在用意志力發展四肢的孩子,需要利用這個時間讓肢體活動並發展意志力。在善美真幼稚園中,散步不只是走來走去 而已,老師更會利用散步的過程帶領孩子發現、認識自然;由於園所內本身就像是一座小農園,隨處可見松鼠在樹上面跳來跳去,各種植物恣意的生長開花結果,散 步時老師便會帶著孩子觀察大自然的運作:「樹上的果子是勇氣精靈,我們一起跳起來抓住小精靈,讓他們給予我們勇氣」「有沒有看到那邊的小松鼠?它往上跳 了!」,走到大樹旁也會聽聽它的聲音,對大樹唱唱歌及跳舞表示自己的敬意,所有的動作都代表著對萬物的尊敬及感恩。在遊戲場中脫掉鞋子踏在原木的遊戲設備 上是被允許的,參觀的過程中,一雙雙的小雨鞋就被脫在地上,小腳丫們在土地上跳來跳去,此種景象就如同30年前的台灣生活,簡單卻深刻。

顏于玲執行長認為,在華德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只要有樹及土地,就可以玩上好幾個小時,絕對不會喊無聊!「當樹開花時,孩子們就會在樹下慢慢地、撿起一把一把落下的小花,送給老師、父母及工友叔叔…等等」執行長顏于玲舉例。

對自然的尊敬也會發展到對人的身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魏美惠舉出自己在園所中看到的現象:特殊的孩子在華德福的教室中會受到大家的尊重 與愛護,孩子們會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小孩能在班上讓他們照顧;相對在一般幼稚園的孩子,可能從老師開始就會因為怕麻煩,而讓特殊的孩子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





華德福的雙語教育

在華德福的課程中本身就具備雙語教育,期望孩子從小便有另一個語言進入他們的生命,但重要的是這語言並不是刻意「學習」。華德福課程會利用唱歌、陪孩子遊 戲及說故事認識英文,讓孩子對別的語文有敏感度且能做到不同的發音,認識不同的文化及感受氛圍;有些華德福學校甚至會加入第三種語言如日語。



台灣的華德福教育

台灣的華德福教育已經行之有年,只是到最近幾年才慢慢被家長廣泛地接受這個「把孩子的童年還給他們」的概念;華德福教育有一個自成的系統,從幼稚園到中學 皆是華德福教育的範圍。魏美惠副教授認為,台灣很多幼稚園因為競爭壓力必須迎合家長的要求,許多幼稚園所已經明顯是「服務業」而不是「教育事業」,華德福 教育就像是幼教的一道清流,他們沒有很豪華的庭園設計,也沒有設備新穎的教室,但他們給了孩子一個相當自由,充滿生氣的創造學習環境。華德福的老師是孩子 的「保護膜」,他們的使命在於保護孩子不會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擾或污染,讓孩子在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長大。

華德福教育認為,歐洲背景的史代納教育未必合用東方教育,應因時、因地有新的創造,結合當地文化而有地方色彩,所以在台灣的華德福教育許多文化與生態背 景,就與德國起源的華德福有些差距。以教室中的「季節桌」為例,桌上通常是放著當季各種水果與植物,由於各國氣候不同,桌上擺置的水果與植物就會非常不 同。


華德福與蒙氏教育的差距

若只注意蒙氏教室與華德福教室的佈置,也許會以為兩者的教育理念是非常相近的,魏美惠副教授認為,蒙氏教育由於其創辦人蒙特梭利的教育背景,比起華德福的 自由發揮風氣,較沒有強調自由創作的這個部分。蒙氏的教育就像在教室裡拼拼圖,有一定的規則及進行方式;而華德福教育則是像在森林裡跳舞,所有的動作都是 伴隨靈感而來。華德福更強調個人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會對孩子有任何的限制,孩子也有較多的創造性思維。


台灣家長可能的疑慮:孩子的「學習」有多少?

華德福在學齡前沒有一定的課程,更不會有認知上的教育,魏美惠副教授認為欲將孩子送進這樣學校學習的家長,必須非常有自信與堅持,畢竟同樣年齡的孩子到一般幼稚園學習,可能在外在表現上如外語能力、知識性會比華德福的孩子好一些。



魏美惠副教授自己的兩個孩子在幼稚園就接受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學習像華德福這樣自由探索創作的孩子,長大後仍會保持自我探索、思考及找答案,不會因 為成績低落就自我放棄。因為自己走過這兩個孩子的童年,魏美惠副教授可以認同華德福的教育方式,她認為從小多鍛鍊體能的孩子(尤其是男生),雖然在小時候 的表現不一定是最好,但長大的專注力及表現比起小時候專注於學習的孩子還要好一些,體力與專注力、意志力是相對很重要的關係。

願意放手讓孩子走向自然教育方向的家長,可能會因為害怕孩子跟不上別人的角度而偷偷幫他另外補習或加強認知概念,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感到有壓力及兩難,才能對孩子有最好的幫助。


祈福儀式

本頁的最後兩張照片,是孩子們散步到學校後方的小空地舉辦祈福儀式;「感恩」這個概念在華德福學校中非常重要,此時(12月中)孩子所進行的是冬至前的祈 福,感謝黑暗即將離去,感謝火之神所代表的光明即將來到。說完內心的感謝之後,孩子會圍著圈圈唱歌、跳舞,就像是先人對大地的尊敬,培養孩子更加愛護、關 注自然的心。


幼稚園的選擇小提醒

家長本身若重視結構性課程,重視書寫與評量,那麼魏美惠副教授就建議家長千萬不要送孩子進入如華德福這樣重視自由發展的學校,否則會造成孩子生命及學習的衝突,他們的比較心態在自由的學校中會很辛苦。

若是孩子本身活潑好動,那麼不建議將他送進一般嚴格的學校就讀,因為他們的肢體需要活動,需要把精力發揮出來,壓抑他們可能會適得其反。學校的選擇應要因 人而異,各種教學法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都有其適合的族群;選擇學校時家長應多多了解,且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很多特質及潛在行為、學習方式都是在 幼稚園時養成,此時應多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孩子會慢慢找出他們人生的方向。


魏美惠
現職: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
經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研究助理、助教


顏于玲
現職:台中善美真華德福學校執行長
學歷:紐西蘭國際鳳凰大學管理碩士、國立嘉義師專幼教師資科、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研究生
經歷:善美真幼兒園創辦人及執行長、善美真華德福中小學創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thlovesmisa 的頭像
    rethlovesmisa

    堂堂和乖乖的秘密小窩

    rethlovesm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